返回網站

佛學綱要

2024年4月5日

佛學典籍,汗牛充棟,面對如此浩繁的典籍,使人不免有一種望洋興嘆,不知從何下手的無奈。但佛學畢竟是一門非常科學嚴謹的學問,它有完整而嚴密的理論體系,因此,只要抓住了關鍵,抓住了綱領,就可直入堂奧,那麼深山取寶,也就決非難事。

佛學的關鍵和綱領是什麼呢?就是“相應”兩個字。只要抓住了這個關鍵,一切問題就可迎刃而解,讓你茫茫然的典籍就會立刻變得脈絡清晰。學佛的目的是為了證入如來藏,擺脫生死輪回的煩惱,因此,只要與之相應就可以證入如來藏。這就要求我們首先必須瞭解如來藏的特點,樹立努力的目標和方向。

如來藏有以下兩個特點:大悲心、能所雙亡的定力。

有人說如來藏還有超越時間空間等等特點,說的很對,但那都是建立在大悲心和定力的基礎上。從方法論的角度講,只要與這二者相應就可以證入如來藏,因為這兩個特點是基礎是關鍵,甚至從根本上講,如來藏只有這兩大特點。這兩大特點是“體”,其他的都是“用”。在這兩個特點中,尤其以大悲心為根本為關鍵,因為大悲心是一切定力之母。所以《楞嚴經》指出佛心就是大悲心。佛心當然就是如來藏了,因此如來藏以大悲心為根本特徵。

明白了這一點也就明白了為什麼佛陀用了大量篇幅告訴人們要培養大悲心。他的目的是想讓我們與如來藏的大悲心相應,從而證入如來藏,常住真心。這也是學習菩薩乘的人必須注意的。

但有的人悲心不夠,我們往往稱之為小乘,這些人怎麼證入如來藏呢?佛陀說了一個方法,那就是培養定力,與如來藏的定力相應,也能證入如來藏,只不過因為大悲心不夠,最後還必須回向菩薩乘才能常住真心。這一點佛陀在經典上講的清清楚楚。因此,學佛的人,尤其是大乘學者,一定要首先高度重視培養大悲心,與如來藏的大悲心特點相應。這裏需要明確的是,我們平常的心最多只能是善心,而不是大悲心,大悲心只有證入如來藏的人才能瞭解,也就是說,只有開悟了、覺悟了才能真正瞭解什麼是大悲心。而善心僅僅只是與大悲心相似而已,善心再繼續深入發展就是大悲心了。因此要注意培養善心,但千萬不要以為做了善事,有了善心就有了大悲心,就開悟了,就是真正在學佛了,這一點在今天的佛教界尤其要引起足夠的重視,他們往往把做好事善事等等人天善法當做學佛的目標,如果真是那樣,社會上的善人賢達,外道的大德先祖豈不都是佛了?正是基於這一點,佛陀高度重視方法論,他給我們講了兩套方法:

一、 觀心。這是對有大乘根基的人講的。這些人有很深的善心,幾乎就要達到大悲心的程度,因而具足定力,心不散亂,佛陀就告訴他們:能觀心者究竟解脫。因為一切分別念都是心動的結果,也就是說都是悲心不夠,只要能放下這些念頭,自然就達到無念的如來藏了。因此,通過觀心,放下念頭,達到去除心力,排除心動,回歸本來面目,是佛陀教給我們的最根本的方法。

二、 禪定。這是對悲心不夠的人說的。這些人悲心不夠,因而心很散亂,只有先學習好禪定,讓心穩定下來,才能看住念頭,最後通過觀心的方法回歸如來藏。

佛陀說的千千萬萬的方法,總體來說分為這兩大類,這兩大類方法產生的理論基礎就是“相應”兩個字。

從以上分析就可以看出,我們今天學佛的同志那麼多,為什麼證悟的人很少呢?關鍵是許多人把做善事這種人天善法當作了學佛的根本和全部,拋棄了佛陀的教導,失去了導航的燈塔,怎麼能出成果呢?因此,今天佛教界的當務之急就是嚴格遵照佛陀的教導,一方面要大做善事培養大悲心,另一方面要踏踏實實觀心,這兩點缺一不可。只要牢牢抓住這兩點,就一定能在短時間內,步入如來藏那灑脫自在奧妙無窮的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