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剛開始學佛,往往不知道滿身的力氣往哪裡用?怎樣才能與第一義相應?我們在這裡把心路歷程簡述一下,學者或許能從中在無入手處找到一個下手的方便。
一個迷路的人怎樣才能找到回家的路呢?當然是只要能想起來時的路,自然就知道回家的路了。因此,這裡簡述我們的心路歷程,就從如來藏說起,從我們來時的路說起。
我們的如來藏具足一切,不論好壞醜惡,統統都有。我們大家原本都在如來藏中,從《楞伽經》可以看出,因為無明的原因(這裡如果要詳述,還需要寫很多,為了不影響思路,暫不詳述),產生執著,也就是我們在《解壇經》上說的“心動”,用我們現代的話說就是“心力”,接著就產生“我”與“他”、“愛”與“恨”等一對一對相互對立的念頭。
需要注意的是,先有執著,也就是心動,然後才產生分別對立的念頭,在心動和念頭之間有一個很短暫的時間距離(時間就是在心動的一刹那產生的),然後首先產生“我”這個念頭,隔了一個極短的時間,就產生相對立的“他”這個念頭。在“他”這個念頭還沒有產生的時候,如果你能立刻進行無我大悲觀,你將非常輕鬆地重新證入無我如來藏。如果等到“他”這個念頭產生,尤其是等到後來的其他分別念產生,你想再回到如來藏,那就比較困難了。也就是說,我們離如來藏越遠,想回去就越難。在各種分別念中,越早產生的分別念,心力越弱,因而返回去也就越容易。
當你從如來藏往外出的時候,因為你必須與如來藏外面的煩惱相應才能出來,因而你必須去緣煩惱的相貌才能產生執著心動,很顯然,只有那些心力大的分別念才能產生大的心力,才更容易引發心動,要知道,從如來藏往外出,也是極其困難的,不要認為煩惱是很容易產生的。人類當初的煩惱,其產生,絲毫不比你開悟容易,甚至要遠遠難於開悟。唯識學告訴我們,菩薩為了度人,這時候往往會留一絲煩惱作為所緣。他們往往會留那些心力比較大的煩惱,比如“憤怒”這個念頭。
有的人看到禪宗的大師們用棒喝,甚至發怒,往往認為:怎麼開悟了還這樣啊!其實這裡一方面是一種教學手段,一方面他是為了保留這一絲憤怒作為出如來藏時的所緣,從而使自己下一次出如來藏時更容易。正是因為許多人為了從如來藏出時更容易,因此總喜歡緣那些心力比較大的分別念,這樣他往往會一下子進入那種分別念狀態,而跨過“我”與“他”這第一對分別念,看不到“我”其實不過是一個念頭而已。
在一對一對分別念中,總有一個帶著如來藏的大慈悲特徵,而另一個則恰恰相反,是背離如來藏的,這也是很奇妙的。比如“愛”與“恨”這對分別念,“愛”就帶有如來藏的特徵,是指向如來藏的,有一種向心力,是指向我們回家的路的,而“恨”則是背離如來藏的,有一種離心力。因此,當你從如來藏往外出的時候,一般情況下,你如果想通過“愛”這類帶有向心力的念頭出來,那幾乎是不可能的,而通過“恨”這類帶有離心力的念頭往外出,就要容易得多了。
反過來,我們在煩惱中輪回的眾生,要想重新回到如來藏,就必須保留甚至培養那些指向如來藏的念頭,雖然最後你還必需放下這些念頭(只能到進入如來藏的那一刹那才需要放下),但無疑剛開始你不能連那些能引導你回家的念頭也斷掉。你看有的學佛人多可憐,他們聽過來人說“善惡皆不立”“無善無惡”,因而平時連善念也要斷,這幾乎等於自殺,還妄想開悟,是根本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