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佛菩薩這些生命科學領域的先驅們,用他們嚴謹的治學精神和艱苦卓絕的實證,讓我們看到“物質世界無實體但有作用,物質因心起”,並由此為我們指出了一條通向生命根本解脫的光輝大道,而這條道路的每一個里程碑都深深地刻著四個醒目大字,那就是“心地法門(而不是身地法門)”。
在將要踏上這條道路,開始我們“生命之歌”的長征時,我們首先要做好兩個準備:
一我們要明白:佛法是“相應”法,“相應”是整個修行的基本原則。
二見道前我們把心分為真心和妄心兩個狀態,修行就是破除妄心顯真心。妄心是有所緣的,它以所緣作為生存的條件,只要打破所緣,妄心也就無法生存下去了,所以“放下所緣”是修行最根本的方法。
這兩條貫穿修行的整個過程,是修行正確與否、順利與否的根本保證。
接下來我們就要開始這個偉大的長征了,我們將一步一步堅實地邁向我們光輝燦爛的家園,在那裡與諸菩薩同游同學,共同接受諸佛面授:
第一步當我們打算把心收回來時,我們發現這個心一點也不老實,簡直像野馬,稍不注意就跑得無影無蹤。各種念頭紛紛湧現,每一個念頭都會很輕易地相續開去,就像連續劇。此時的修行可以說是煎熬,沒有堅韌不拔的毅力和無所畏懼的精神,往往是很難突破這條封鎖線的,許多修行人就是在這裡犧牲的。
第二步從戰爭中學習戰爭,從修行中學習修行,不斷地修行,不斷地總結,前進,前進,終於我們發現念頭不再紛亂複雜了,儘管有時候某一個念頭還會連續開去,但我們總能及時發現,在這匹野馬還沒有跑遠時就把它拉回來。這個階段我們會感到身心清涼,修行是那麼美好,簡直讓人上癮。
第三步梅花香自苦寒來,寶劍鋒從磨礪出。經過一番寒徹骨,我們終於迎來了長征途中的革命性轉折。在這裡我們發現:念頭再也無法相續下去了,每一個念頭,只要我們決定將它放下,立刻就能放下,一點兒也不拖泥帶水。我們沒有了身體的感覺,體會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輕靈,那種美好是那樣的刻骨銘心,那種喜悅是任何語言都無法訴說的。我們感覺到今生沒有白活,生命因此有了意義,有了目標。你不再懼怕疾病,不再懼怕生死,因為你真正體會到身體並不是自己,與自己無干。
接下來的修行就容易多了,順利多了,簡直是一路鶯歌小唱,一路載歌載舞,一路鮮花美酒。
第四步因為我們已經能夠很輕鬆地放下念頭,因此我們會自然而然地一個一個地放下那些不斷出現的念頭。漸漸的,念頭不再迫不及待地出現了,前一個念頭下去,隔一會兒,下一個念頭才出現。念頭和念頭之間出現了距離,而且這個距離越來越長。這時候你會不由自主地希望念頭不再出現。
怎樣才能讓念頭不再出現呢?大乘小乘在這裡分道揚鑣了,一對曾經同甘苦共患難的兄弟就這樣分手了。小乘這時候觀“空”,讓自己住在“空”裡,其實這也是一個念頭。因為觀空,其他念頭不再出現了,由此他覺得能夠常住了,生死解決了。但這其實是禪定,會自然退失的,是無法常住的,是不能自主的,因而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解決生死。大乘此時觀“無我”,或者因為突然的外緣,一下子就進入如來藏狀態,在這裡再也沒有念頭的升起,但一切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種清明遠非常人可比,原來諸佛並不是傻子,而是大智慧人。
從《大寶積經》我們可以看出:小乘最終會回歸大乘,當然是通過“破空”,打破“空”這個念頭,證入如來藏。因此,小乘是走了一段冤枉路,但最終是殊途同歸的,達到同一個目標,因為畢竟人人只有一個根本狀態,不可能他有他的,你有你的,千奇百怪。
在這一步,如果和《心路歷程(一)》相比較,你會發現禪定和如來藏的另一個根本區別:
禪定中你要想辦法讓念頭不再出現,因為每一個念頭都有可能破壞禪定;
如來藏中你要想辦法讓念頭重新產生,因為如果念頭不產生你就不可能再回到現在的愛恨情仇中。
二者恰恰相反。因此,如果有人告訴你:要保持念頭和念頭之間的無念狀態,你就知道他住在禪定中,而不是如來藏,因為如來藏只有思想,根本沒有念頭,絲毫不存在保持的問題,恰恰相反,是能不能產生念頭的問題。在這裡想產生念頭的確是一件技術含量很高的功夫。
我們由此並可以看出,“無念”、“無住”、“無相”這些概念是從不同角度詮釋同一個問題,那就是如來藏。如來藏沒有念頭但有思想,所以“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無相”是因為無執著的心力,因而無“相想”,他心通看不到你。“無住”是因為如來藏沒有那種心力,不可能執著,不可能染著,不是不想住,而是無法住,沒有住的能力。
在如來藏狀態,同樣通過“相應”這個技術,我們從如來藏狀態重新回到現在的自以為正常的瘋傻狀態。回望通向如來藏的路,我們會感到深深的失望,會覺得一切努力都白費了,因為即使不修行,我們也同樣擁有那種叫做如來藏的狀態,我們並不比街上那個胸前流滿口水的瘋子多哪怕是一點點的特別,我們一切的辛苦,一切的努力,似乎僅僅是證明了我們的確和瘋子是一樣的。什麼弘法利生了,什麼精進修行了,統統都是小孩過家家,鬧著玩的。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從此天下太平,該“長伸兩腳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