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網站

佛學要旨-心地法門

2024年4月5日

我們特製作這張圖片,以便使讀者能更形象地瞭解佛學的心地法門,從而明白,佛學從究竟義上講是研究心理學的一門學問,它注重從心的“本體”進行研究,它遠遠超越了後來發展起來的心理學,不僅如此,佛學以其科學的實證精神,使人們能夠通過佛學學習,得到心理上的根本解脫,同時也使身體得到最大限度地康復,正是因為佛學心地法門對人類身心健康卓有成效的探索,使得我們現代人能在這物欲橫流、享受主義盛行的時代,得到一份世外桃源般的清涼,找到一個心靈的港灣。下麵就借助上圖系統講述一下佛學的核心理論:心地法門。

上圖是一個雙層燈籠,裏面的燭光代表我們心理的本來狀態,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真心、如來藏、本來面目、菩提、禪、真如、如如、覺、大悲心、自性等等。外面的兩層燈籠紙,紅色的代表第六識意識,綠色的代表第七識末那識。第六識意識指的是心理活動的相續性,比如你對某人一見鍾情,你會控制不住地不斷想他,茶裏飯裏都是他,心緒就像脫韁的野馬不斷馳騁延展不能停息,這就是意的相續性。而第七識則是分別執著識,你吃飯的時候忍不住總要分別好吃還是不好吃,好吃的不禁就喜歡,不好吃的就如食鋸末、味同嚼蠟,這就是分別執著。圖上箭頭代表我們實證過程中的心路歷程。我們平常人就生活在燈籠外面的心理狀態,清淨無染的心光從裏面透出來,經過六七兩識的污染,就變成了紅綠兩種顏色。這就驅使你成為了心的奴隸,任憑心理諮詢師費盡口舌剖析解釋,任憑阿Q的無敵法寶精神勝利法,對你都無濟於事,因為巨大的心靈創傷所帶來的是心“死”的感覺和漫漫無邊的水深火熱,岸上的鼓勵聲於你而言只不過是虛畫的“餅”、遠眺的“梅”。

怎樣能夠使自己心靈自主呢?怎樣能夠真正成為自己心理活動的主人呢?這便是佛學心地法門的根本任務。這裏簡要介紹一下方法,如果有興趣深究,可參考我們其他的文章。

第一步培養專注力。持續、長時間地專心致志觀想一個動作或一個物體,也可以聽一種聲音等均可,就這樣漸次達到一種毫無身體感覺的狀態。這時,你會很清楚地看到念頭的運行,前一個念頭下去,隔一會後一個念頭才會出來……念頭的相續性徹底被消滅,也就是說意根伏下了。

第二步接上面,每出一個念頭,你都要清清楚楚地看到它,然後用輕柔的心放下它,你會發現念頭與念頭之間的時間距離越來越長。這時候你用無我的思想想像把自己和整個大自然融合在一起,你會發現念頭沒有了,而你心裏卻清清楚楚,思想很活躍,你終於第一次體會到念頭和思想並不總是一回事,你同時還會發現你再也不會生氣了,你試圖嘗試使自己再去生氣,卻發現那是多麼困難的一件事……

第三步達到第二步的人往往很懷念以前能生氣的狀態 (這就是習氣),於是他竭盡全力去想像生氣是怎麼一回事,經過一番刻苦和努力,終於他發現一種心力明顯動起來,緊跟著就產生第一個念頭:“我”,緊接著就是“他”,隨後就是成對成對相互對立的念頭相續出現,比如愛與恨、喜歡與厭惡等,這就是第七識,發展下去你會盯著一件印象最深具體的事情連續地想下去,這就是第六識,你終於又回到以前的病態心理活動狀態中了。

這便是佛學心地法門所揭示的我們的心理迷宮、心路歷程,以及我們的心理微觀運行狀況和特點的完整呈現。從而可知,對於各種心理、精神疾病,良藥哪里求?要做自己心靈的主人,情緒的主人,通常意義上的療愈是很難做到的。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生而為人的核心在於自我的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