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小乘都觀心,為什麼證入的結果不同

觀心本來人人都會,卻為何小乘最終無法證入如來藏?這是由暗示決定的,潛意識是按照暗示進行運作,雖然同樣是觀心,若暗示不在其位,一定不可能證入如來藏。

大乘、小乘的暗示有何不同?小乘的基本原理認為這個世界是苦的,我們修行是為了脫離苦,為了解決自己的痛苦的,所以修行的目的就在於出離,培養出離心,斷痛苦,到樂土。一切痛苦的根源是什麼?欲望。欲望是什麼?欲望是念頭,因此痛苦的根源是念頭,是起心動念,所以修行就是為了破念頭。這是小乘的系列觀念。因此,觀心時,雖然表面也在講客觀地觀察念頭的生滅,但心中帶著這樣的觀念,在觀的過程中,潛意識就會自動地斬斷念頭,朝向斷念頭的方向發展。就像我們講,觀心要不迎不拒,能做到嗎?不迎不拒不是說你想做就能做到,必須瞭解原理才行。這便是小乘,修行是為了脫離痛苦,循之而動。

而大乘,修行的目的是是為了解決他人之痛,急他人所急,為眾生修行,哪里痛苦哪里去——地獄痛苦則奔地獄,鬼道痛苦則去鬼道,正如“地獄門前僧道多”,為何僧道多?因為僧道是發心去救你,因為你在地獄中,僧道發心去救度眾生,所以哪里痛苦哪里去,而不是說那些僧道出家修行無成而最終反而墮入鬼道。正如《楞嚴經》所言:“五濁惡世誓先入”——而不是“天堂”誓先入,這便是大乘菩薩道:修行的目的是為了別人,而非自己。

正因為發心如此,所以大乘的側重點並非斷除痛苦,而是以痛苦為所緣,去引導救度眾生。菩薩道,苦中練,苦中修,而不是整天都想著到天堂去,菩薩道以苦為樂,沒有斷苦的念,因此就沒有斷念這一念——這樣觀心才是真正地客觀地觀心,不會外加任何觀念,正是因為不加入觀念,所以才能夠不住於任何觀念,這樣觀心才能住於思維本體,才能回歸如來藏。

所以同樣是觀心,因為發心的不同,最終導致不同的結果。觀心限定沒限定,是由我們的暗示決定。一定要瞭解:修行是在潛意識主導下進行,而潛意識是按照暗示進行運作,如果暗示不是基於原理,一定會出問題——表面按照要求做得很好,但潛意識是按照自身的真正意願去運行,說是不迎不拒,但你根本做不到,故意的不迎,本身便是迎,故意的不拒,本身就是拒。

正如豬八戒被告誡修行人要破色,他本身也想破色,於是看見美女,用手捂住眼睛,告訴自己不要看,但是潛意識還是想看,所以他會偷偷地看,通過指頭縫偷偷去瞟一眼。這便是潛意識在作用,不是想不做就能不做。這就要求我們必須瞭解原理,一定要準確無誤地掌握原理,非常熟練地領會原理——只有這樣,潛意識才能準確無誤地運作,而不把你導至錯誤的方向。

小乘也觀心,但觀著觀著便觀到禪定中,所以,對於修行人而言,原理是最關鍵的。佛教的八正道,最關鍵的就是正知正見,沒有正知正見,寧可不去修行。否則無非是從一個火坑跳入另一個火坑。等到進入高級禪定,你認為這個境界太美好了,但那無非是另一個火坑。所以,我們一定要掌握原理,依理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