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網站

清涼月老師談入定

2023年4月19日

(一)

初學實證的人往往很嚮往入定,同時又很害怕入定,因為入定對他來說是一件很艱難甚至很痛苦的事。最近有人一再要求我再談談入定問題,其實在以往的文章中已經就這個問題說了很多,不過既然朋友們下達了任務,我就再囉嗦幾句。

           學佛的目的是為了證入如來藏,從而擺脫輪回。我們大多數人還沒證到實相,並不知道真心是怎麼回事,心總是像野馬一樣不停地賓士,因此,首要的工作就是必須把這匹野馬拴在拴馬樁上,讓心定下來,要不然是不可能證得無上佛道的。這個拴馬樁就是我們常說的所緣。

          我們選擇的所緣應該具有兩個特徵:

          一、能夠引發我們的專注力

          禪定說到底無非就是持續的專注力,因此,所緣只要能引發我們的專注力,那就是一個很好的所緣。比如,南傳佛教的大師往往會鼓勵初學佛人以腿痛作為所緣。腿痛,對每一個初學禪定的人來說,都是必須經過的一個環節。那種難以忍受的疼痛,能讓你不得不高度關注這種痛,使你無法分心,這就是一個很好的所緣。再比如心習慣於動,那就找一個動作作為所緣,讓心安住在這個重複的動作上,你可以觀打太極拳、觀吃飯、觀禮佛等等。

           二、能夠讓我們升起柔軟心

           因為柔軟心是如來藏向心力,能夠讓我們心不散亂而生定,所以我們選擇的所緣要有能升起柔軟心的特點。為什麼不說升起大悲心?因為大悲心只有如來藏有,在沒有證入如來藏真心之前是不可能知道什麼是大悲心的。

           在選擇所緣的時候,要先客觀地分析一下自己的散亂心是重還是輕。如果重,那就儘量選擇動態的所緣,因為動態的所緣比較容易讓你專注。如果散亂心比較輕,那就選擇靜態的所緣,比如持咒、念佛、觀蓮花等等。

           我們這些凡人,尤其是居士,生活節奏很快,散亂心輕的人很少,但也有,比如射擊運動員、畫家、書法家等等,大多數人就不行了,散亂心比較重,因此,儘量選擇一個對心有吸引力的所緣。這也是入定的一個關鍵。

           在這一切工作都完成以後,還要注意“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時時注意培養自己對學佛的興趣。為什麼呢?因為初學禪定是一件非常枯燥無味的事情。它會消耗盡你剛開始時的萬丈雄心,讓你往往有點兒灰心喪氣,甚至膽怯。要知道這種灰心喪氣和膽怯是入定的障道因緣,它會極大地妨礙你入定。

           剛開始學習禪定我們還要突破腿痛等身體的不適,這就要求我們要有堅韌不拔的毅力。如果沒有興趣,就不可能有堅韌不拔的毅力,如果沒有毅力,是不可能突破身體這一關的,身體的不適使我們會有一種厭惡靜坐的“厭坐”心理。

           而當我們突破了身體這一關,許多人往往會有一種喜歡坐的“樂坐”覺受,他會像上癮了一樣總喜歡去坐。但要克服前面的“厭坐”,沒有毅力是不行的。因此要時時注意培養自己的興趣。你可以多看一些大德高僧們的傳記,甚至一些佛教電影、佛教歌曲等等,都可以。嚴格說來,這在閉關練習禪定來說是不允許的,但在居士練禪定來說是未嘗不可的,因為興趣能很好的克服不良影響。

           每一坐能不能有很好的效果,能不能得定,對於初學者來說,坐前是不是很有興趣和坐中是不是有堅韌不拔的毅力,這兩點往往是關鍵中的關鍵,許多人的失敗往往就是敗在這兩點上。

           這裡結合我們實證的過程,簡要說一下初學禪定的幾個關鍵點,或者能給初學者提供一些借鑒。

           剛開始,有一個痛苦的階段,不僅是身體的痛苦,你還要擺脫昏沉和散亂這兩個心的痛苦,其中尤其是昏沉。因為我們的心長久以來習慣於尋求各種刺激,一下子沒有了很有吸引力的刺激,你會遏制不住地昏沉。這時候一定要有毅力與各種痛苦作鬥爭,不放棄,提起正念,不失所緣,盯牢所緣。經過一番刻骨銘心的艱難困苦的戰勝自我的鬥爭,你會進入下一階段。

           經過上面的努力,你終於可以不動不搖地一次就坐上兩個小時左右,這時候你會不由自主的升起一種“樂坐”的覺受,你會覺得很美好,很想繼續坐下去,不願意起來,不願意讓別人打擾你。這時候,可以說你已經是一個比較有一點兒經驗的禪修者了。你已經跨過最艱難的第一階段。

           接下來,最大的任務就是克服散亂心。你會發現,現在障礙你的最大問題是不斷出現的念頭。這時候你需要做的就是用柔軟心持續不斷地安住在所緣上,享受這種所緣,不要有絲毫求定之心,不要時不時地問自己是不是入定了。你只管堅持不懈地心無旁騖地安住於所緣。漸漸地你就進入了下一階段。

           當你一次能夠坐上五小時左右,你會發現沒有了身體的感覺,只剩下清清明明的你的心。你會發現此時的你,是那樣的高度清醒,那樣的從沒有過的不可思議的專注、靈敏。那是一種刻骨銘心的體驗。

           但這還不是究竟,這時候你會清晰地看到念頭和念頭之間的距離,同時你會不由自主地覺得所緣是一種累贅。這時候一定記住要毫不猶豫地舍去所緣,要按照佛陀教我們的觀心法門去觀心。如果你繼續專注於所緣,你會逐漸證入初禪定,依次證入更高層次的禪定。

           這是我們不主張的,因為禪定的道路充滿危險,我們大多數居士沒有明師指導,不能隨便嘗試。要知道我們學習禪定的目的是為了開悟,證入如來藏。在初禪前面的欲界定是開悟的一個關鍵點,只要抓住這個關鍵點,就可以開悟。因此,這時候要抓住欲界定,在欲界定時嚴格按照佛陀的觀心法門去觀心,儘快開悟。怎樣觀心?在別的文章裡已經說了很多。

 

(二)

           證入如來藏後,你會發現如來藏就是一片大悲心,再無其他。如來藏對你現在的愛恨情仇都是清清楚楚的,你每一個極小極小的善惡念頭,諸佛都是清清楚楚的。這時候你會發現雖然對一切善惡境界都清清楚楚,但卻絲毫不會產生喜好和厭惡的心理,不是刻意不去產生,也不是刻意放下,而是根本沒有這種愛恨的能力,想愛想恨都是根本不可能的,到時候你可以試試,無論你怎樣努力,都不可能愛也不可能恨,想煩惱都是不可能的。

           這時候你才會發現,原來煩惱也是一種很難得的功夫,堪稱絕世武功,應該秘不外傳的。這一點和禪定有根本區別。舉例來說,你在禪定中看到你曾經很厭惡的人,你會不由自主地厭惡,但因為你是學佛的,你知道這不好,你會潛意識的訓練有素地放下,你僅僅只是在壓下念頭,躲開念頭,你根本不敢去試試這種念頭,要不然你會很快失去定力,你會發現禪定是會控制不住地退失的。而如來藏就沒有這種情況,你不想出來,那你就可以不出來,完全可以自主決定。

           證入如來藏見到真心後,接下來就是常住真心的問題。這是一個除習氣的過程,也是一個練習自由證入如來藏的過程。七地以下修行者,在再次回歸如來藏時,還需要有所緣,只不過他已經見到真心,因而這時候的修行是如實修,而見道前的修行是相似修,也可以說是盲修瞎練。

           怎麼理解呢?舉例來說,都以庭前柏樹作為所緣。見道前你是怎樣把柏樹作為所緣的呢?你會專注的想柏樹的形狀等。而見道後七地以下的修行者,他是怎樣把柏樹作為所緣的呢?他根本不會去想柏樹的形狀,他已經知道真心是怎樣的,他會在真心上下功夫,也就是說他在歷歷孤明甚至能所雙亡上下工夫。什麼是歷歷孤明和能所雙亡?我們在其他文章中有所涉及。

           經過這樣長期地如實修行,他終於能夠很輕鬆很自然地自由出入于如來藏。漸漸地,他終於不需要所緣就可以證入如來藏,這就到了七地,他只需稍稍作意,稍稍想一下如來藏就可以立刻證入如來藏。繼續上進,他漸次到了八地,連作意都不需要了,他常住真心了,再也沒有出入了。因為沒有出入,他自然不會受到六道輪回妄心的作用,因此,這時候他再也不會退轉。這是位不退。

           剛開悟的初地菩薩還只是信不退。比如他已經見到了珠穆朗瑪峰,知道世界上有個珠穆朗瑪峰,因此,即使一千個人說沒有,他也不會相信。這就是初地,他見到了真心,知道人人有一個佛覺的狀態,因此,他對於佛教絕不會動搖,即使腦袋掉地,也不可能動搖。

           見道前的凡人對於佛教的信即使再堅定,也仍然是迷於所信,是一種宗教式的概念化的信,是可以退失的。比如彌陀佛、觀世音,你沒見過,你總會在心裡有一種是不是真有的疑問,而當你見到後,你才會堅定不移地說的確有,沒有一絲一毫的懷疑。這就是信不退。

 

(三)

           入定困難的原因,不少有關禪定的書籍講了很多,但大多數注重講外因,我們在這裡重點再講三個內因,同時作為對上文的總結和關鍵內容的強調,這三個內因是:

           一、在選擇所緣時的教條主義。有的人總認為持咒、念佛等等是入定的所緣,不知道我們的妄心是因緣所生法,是符合條件論的。只要形成妄心的條件消失了,妄心也就不存在了,自然就能證入如來藏。

           我們的妄心,其生命力就在於它的執著,它必須執著外物才能生存。外緣消失了,妄心也就不存在了。外緣可以是持咒、念佛等等,也可以是身體的感覺,也可以是各種心理的困難,比如你上坐後那令人心煩的紛繁複雜的念頭以及煩躁厭坐的心理等,這些都能引起你的注意力,都是好的所緣。

           為什麼有的人很難入定?就在於他教條化的認為只有持咒念佛等是在練習入定。其實你上坐後那種身體的不適,那種煩躁的心理,那種厭坐的煩惱就是很好的所緣。

           所以,你上坐後有許多東西可以作為所緣,在這眾多所緣中,肯定有一些是覺受明顯的,這就是好的所緣,而那些持咒和念佛等,反而覺受不明顯。這樣,你會發現你在持咒或念佛時,不由自主地要注意一下那些明顯的覺受,如身體的不適和煩躁的心理等。與其這樣,何不把那些覺受明顯的東西作為所緣,待那些明顯的所緣消失後,再回過來撿起持咒和念佛這些覺受不明顯的所緣,這樣就會很快成功。

           這一點對居士來說尤其重要,因為專業修行人沒有紅塵的雜事,煩惱少,並且由於經常靜坐,身體的不適也很少,所以他們可以一上來就進行那些持咒、念佛等覺受不明顯的所緣。

           從上面這些論述可以看出,剛開始學習禪定的人,並不是一個所緣走到底,可以先選擇覺受明顯的所緣,待明顯的所緣消失後,再選擇覺受不明顯的所緣,因此剛開始所緣可以不止一個,慢慢過渡到一個。這樣就能很快很容易的達到一心不亂。這是一個很自然的過程,正所謂大道自然,很容易,很簡單。初學者之所以感到困難,那是因為觀念錯誤,方法錯誤。

           二、要有決心和毅力跨過第一階段。禪定的過程,你需要跨過“厭坐”、“樂坐”、“身空”等階段。對於初學者來說,最難跨過的就是“厭坐”這個階段。這時候,要以“厭坐”這種心理作為所緣,想盡各種對治方法,用堅韌不拔的毅力去克服。比如腿痛,那就觀腿痛;比如煩躁,那就觀煩躁,要想辦法對治煩躁;如此等等,這些都是在練習禪定,其實越覺得煩,越覺得難,越覺得亂,那才是練習禪定最得力的時候,因為這時候你肯定不會昏沉,你肯定會高度注意那種煩,那種難,那種亂,這就是在練禪定,因為禪定的的確確不過是注意力高度集中而已。

           因此,不要怕煩,不要怕亂,只要你感覺到了,那麼你與煩亂鬥爭的過程就是在練習禪定的過程,千萬不要頭上安頭,不停地怨天尤人,把煩亂當做壞事。一定要有一個觀念,那就是煩亂這東西,只要你感覺到了,而且你一直在與之鬥爭,那就是好事,就是在練禪定,不要怕念頭太多,關鍵是你已經察覺到念頭多,這種敏銳的察覺力是最重要的,“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其實也是這個道理。

           把紛紛擾擾的念頭作為所緣,這時候,一定要有堅韌不拔的毅力,這是最關鍵的,此外再也沒有什麼技巧了。任何人,在這個“厭坐”階段,唯一可以依靠的就是毅力、勇氣和決心。這是誰也回避不了的。在這裡沒有任何捷徑可走。狹路相逢勇者勝。等過了這個階段,到了“樂坐”階段,尤其是到了“身空”階段,那就是享受了,再也不需要受什麼煎熬了,正所謂“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

           三、重視身體。我們的妄心攀緣的物件(所緣),不僅僅是社會雜事,同時不能忘了我們的這個身體也是其攀緣物件。身體的氣虛,能讓人多愁善感,多疑善悲;血熱能讓人煩躁易怒,如此等等情緒上的問題,都是身體在作怪。

           因此,要想容易入定,要想能夠經常地每座都能入定,一定要高度重視身體的因素,把身體調整到一個穩定平衡的狀態。怎麼辦?觀呼吸!觀呼吸能夠讓我們的身體舊貌換新顏,只要身體這個浪濤平靜了,心就再也不會“心潮逐浪高”了,入定也就很容易了,你也不用為偶爾的入定而沾沾自喜了。入定對你來說就變得像呼吸一樣簡單、容易。這就是為什麼古來大德往往很重視觀呼吸的原因。

 

          總之,只要把握好這些問題,你會很輕易地一坐幾個甚至十幾個小時,你會體會到原來睡眠、呼吸都是很容易斷的,原來證入如來藏並不困難,原來佛教是很容易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