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思維狀態與健康的關係

當前的思維狀態

           我們當前處在“相續性思維狀態”,在這種狀態,我們不僅在思維方面處於一種相續性運作狀態,根據“心物一體”的基本原理,我們的身體同樣處在相續性運作狀態,舉例來說:蚊蟲叮咬會使我們一直處在癢痛中。癢痛的持續正是當前狀態相續性運作的基本表現,假若我們跳出當前這種“相續性思維狀態”,那麼癢痛將瞬間停止。不僅是蚊蟲叮咬所形成的癢痛,其他一切病理性疼痛,哪怕是癌症那種恐怖性劇痛,也會瞬間停止,消失得無影無蹤。

           思維和物質的相續性運作建立在“選擇性思維”基礎上,“選擇性思維”是執著心強化到一定程度後形成的一種思維功能。執著心具有週期性波動,這種週期性波動會使思維和物質的相續性運作同樣呈現為週期性波動,我們不僅情緒方面會具有週期性波動,身體方面也是如此。

           選擇性思維的活動狀態決定了人的“動”與“靜”,動靜即人們的作息。身體的週期性波動使我們處於工作與休息交替進行的狀態,使我們處於“動”與“靜”兩種狀態的交替變化中。“動”與“靜”的交替變化給我們的健康帶來很大影響,我們必須深入認識“動”與“靜”,充分利用“動”與“靜”的演變規律解決我們的健康問題。

           在工作中,在運動中,“選擇性思維”處於高頻活動狀態,如果從現在流行的“能量”這個角度講,這時候我們是在消耗能量。“動”能夠消耗能量,能量的過分消耗必然會給我們帶來健康問題,因此我們必須休息,必須進入“靜”中進行修養以補充和恢復能量。

           “靜”能夠補充和恢復能量,能夠使我們恢復健康,因此我們必須研究“靜”,只有這樣才能充分利用“靜”恢復健康,再現陽光生活的勃勃生機。 

          當前狀態建立在“選擇性思維”基礎上,“選擇性思維”由“活動頻率”和“思維內容”兩個要素構成,而“靜”是當前狀態的一種表現形式,因此“靜”也是由這兩個要素構成。我們只需研究這兩個要素,就能真正認識和徹底掌握“靜”。“動”是“選擇性思維”處於高頻活動狀態,與之相反,“靜”則是“選擇性思維”處於低頻活動狀態,由此可見,雖然在生活中我們會處於不同形式、不同層次的靜中,但毫無疑問這些靜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選擇性思維”處於低頻活動狀態。

           “選擇性思維”的低頻活動狀態有一種特殊表現形式,那就是“選擇性思維”的唯一活動狀態。在這種狀態,我們會專心致志地觀察和思考同一件事。這是一種特殊的靜,如果我們能夠深入研究和充分利用這種特殊形式的靜,那麼就能在健康方面獲得很大突破。由此可見,不同形式、不同層次的靜雖然都建立在“選擇性思維”的低頻活動狀態這個基礎上,但我們不能因此而忽略了“選擇性思維”活動頻率這個要素,相反要充分認識和高度重視“選擇性思維”的唯一活動狀態,因為這種狀態能夠形成一種特殊的靜。不過在生活中,我們絕大多數人很難達到“選擇性思維”的唯一活動狀態,因此對“靜”的研究中,我們往往更重視“思維內容”對“靜”的影響。

broken image

 

靜的三個層次

 

          “選擇性思維”活動頻率和思維內容的不同,形成了不同形式、不同層次的“靜”,這些“靜”主要有以下三種類型:

          A昏沉的靜:(普通人所用來休息的“靜”)

           我們在生活中和工作中會遇到許許多多事情,比如:穿衣、吃飯、坐公交等等,我們經常生活在這些瑣事中,對之非常熟悉;同時這些生活瑣事具有一定邏輯性,但卻並不複雜,並不急迫,不會使我們產生複雜的邏輯思維。在休息的時候,我們往往不由自主會思考這些事情,對這類思維內容的運作將使我們進入“昏沉的靜”,比如:睡眠等。 

          “昏沉的靜”是我們絕大多數人經常使用的一種靜,我們總是通過這種靜進行休息。這種靜是我們在休息狀態運作生活瑣事而形成的,由於我們思考的事情總是比較多、比較散亂,因此這種靜從思維內容方面來講是一種“散亂的靜”。

           這種由散亂而形成的靜與我們在工作中的“動”相比沒有本質區別,無非是工作中的事情往往比較重要、比較複雜。正是由於這種靜和我們工作中的“動”並沒有本質區別,因此這種靜並不能使我們得到充分的休息,並不能使我們疲倦的身心得到根本恢復,結果導致我們從這種靜(比如:睡眠)出來後並不會感到神清氣爽、身輕如燕,而是相反地往往感到身體困乏,頭腦不十分清醒。這是一種昏沉,這樣的靜是一種“昏沉的靜”。

           “昏沉的靜”雖然能使我們疲倦的身心得到一定的恢復,但卻並不能完全補充我們在工作和生活中消耗的能量。相反,隨著年齡的增大,隨著工作和生活的複雜化,我們的心會越來越散亂,這樣就會越來越昏沉,消耗的能量也就隨之越來越大,於是疾病悄無聲息地尾隨而至。與兒童時期相比,我們會發現隨著年齡的增大,疾病越來越多,越來越複雜,其原因就在這裡。如果我們能夠保持兒童時期天真爛漫的心,我們就不會十分散亂,這樣我們的休息就會比較充分。休息充分就能使疲倦的身心得到很好的恢復,這樣我們就不會十分昏沉,就不會百病叢生,就能夠健康到老,因此良好的睡眠是養生保健的第一神藥。很顯然,要想達到這個目標,像嬰兒那樣不散亂或少散亂是多麼重要,年輕的心態永遠是健康長壽的第一要訣。

           為什麼散亂無法使我們疲倦的身心得到很好的恢復呢?我們知道思維和物質都是由高級狀態逐漸演變而來的,高級狀態是潛意識支配的狀態,是“潛意識專注”狀態,而“昏沉的靜”雖然也是一種潛意識狀態,也能使我們得到某種程度的休息,但由於這種狀態是“潛意識散亂”,不是高級狀態的“潛意識專注”,因此我們無法通過“昏沉的靜”獲得完全恢復,這樣日積月累我們的健康就會江河日下,逐漸百病叢生,沉屙難愈。

           根據“心物一體”的基本原理,高級狀態的“潛意識專注”是和微觀物質對應的,而微觀物質能夠生成和支配宏觀物質,因此我們只有證入微觀物質狀態,才能通過對微觀物質的調整而實現對當前宏觀物質方面各種病變的治療。由於是從微觀物質方面進行調整,是從源頭進行治療,因此這種方法能夠使我們對疾病進行根治,能夠從根本上徹底解決我們的健康問題。

 

          B清明的靜:(長壽等群體所處的靜)

           “清明的靜”是運作特殊思維內容而形成的一種靜,與“昏沉的靜”不同之處在于“清明的靜”所運作的思維內容雖然也具有一定邏輯性,但其邏輯性不是非常強,這時候“選擇性思維”的活動頻率很低,有時候甚至可以接近於唯一活動狀態。更為重要的是這種靜所運作的思維內容往往是我們比較喜歡的,而且能夠給我們帶來清靜美好體驗的事情,比如繪畫、書法等。

           由於“清明的靜”所運作的思維內容能夠給我們帶來清靜美好體驗,因此“清明的靜”能夠引導我們進入清靜美好狀態。在這種狀態我們能夠得到較為充分的休息,這樣就能保持健康,有利於長壽。醫學統計學顯示,長壽群體是那些搞書法、繪畫的群體,而不是運動員群體,更不是被生活瑣事甚至煩惱所纏繞的人。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昏沉的靜”只能有限地恢復我們的精力和體力,並不能真正解決健康問題,相反能夠使健康方面的各種不利因素(比如:各種煩惱等)日積月累沉積下來,逐漸形成各種不良習氣,形成“潛意識散亂”,導致微觀物質處於紊亂的不良運作狀態,最終形成各種病變,產生嚴重的健康問題。“清明的靜”與之相反能夠使我們最大限度地擺脫“潛意識散亂”,這樣就能使微觀物質處於相對較好的運作狀態,從而使我們的健康得到一定程度的保障。

 

           C專注的靜:(修行人所處的靜)

          “專注的靜”是“選擇性思維”處於唯一活動狀態,同時在這種狀態我們所運作的思維內容不具有邏輯性,比如:我們在心中唯一地、專注地沉浸在對慢動作的觀想中。需要注意的是“清明的靜”也可以觀想書法、繪畫時的慢動作,但那種觀想卻是側重於體驗美好的,也就是側重於體驗觀察物件給我們帶來的美好享受。

           很顯然,“清明的靜”和“專注的靜”在觀察物件方面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比如:都可以觀想繪畫、書法、打太極拳等,但“清明的靜”側重於體驗美好感,而“專注的靜”則側重於體驗慢動作,而且是越慢越好,並不去體驗美好感。體驗“觀察物件”給我們帶來的美好感能夠使我們進入靜中,而體驗慢動作能夠使我們進入專注中,因此“清明的靜”能夠使我們進入較深的靜中,而“專注的靜”能夠使我們進入專注中,很顯然前者“靜”的成分比較大,後者“專注的成分”比較大。正因為後者的成分比較大,因此我們稱之為“專注的靜”。

           “專注的靜”是在靜的基礎上通過培養專注力(非邏輯性的專注力)而形成的一種靜,其專注的成分遠遠大於靜,因此能夠使我們進入專注所特有的狀態,比如在這種狀態我們將完全喪失身體覺受,我們將完全不使用身體。完全不使用身體對我們的健康來說至關重要,因為我們的疾病從根本上說其實就是因為我們不會科學使用身體導致的。我們的身體就像一顆小樹,如果我們像小孩子那樣整天搖動它,在它上面攀爬,那它一定會枯萎生病。反過來,如果我們完全不干涉它,那它將得到徹底恢復,逐漸長成棟樑之才。同樣的道理,如果我們能夠完全不使用身體,那麼身體將獲得真正的休養生息,這樣身體上的各種疾病將逐漸消失得無影無蹤,我們將能夠從根本上徹底解決健康問題。

broken image

 

微觀改變宏觀

           由此可見,能否完全不使用身體是我們能否徹底解決健康問題的關鍵所在。有的人認為我們在睡眠時也是不使用身體的,為什麼不能解決健康問題呢?產生這個疑問是因為不瞭解睡眠導致的。在睡眠時我們其實仍然在體驗身體,比如:我們在睡覺時會咬牙、翻身、抓癢、說夢話等。只不過與運動相比,睡眠是非劇烈的使用身體而已,並不能真正做到不使用身體。

           正因為睡眠並不能做到完全不使用身體,因此睡眠這種休息方式無法從根本上解決我們的健康問題。但即使這樣,睡眠也能使我們的精力和體力得到明顯恢復,可想而知,如果我們完全不使用身體,那麼我們將極大地提升對健康的掌控能力,我們將能夠真正做到自主健康,而不是依賴醫院,依賴醫生。

           “專注的靜”是一種“潛意識專注”狀態,“潛意識專注”是高級狀態特有的一種能力,這種高級狀態是微觀物質活動的狀態,只要能夠證入這種狀態,我們就能認識和掌握微觀物質,就能通過對微觀物質的調整而從根本上解決宏觀物質方面的各種疾病,因此實證醫學是唯一能夠從根本上徹底解決健康問題的醫學。

 

broken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