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證學報 - 本体寺

這個故事有幾個版本,我們選擇一個用實證中的原理來淺析。故事說,一個人被老虎追到懸崖絕壁邊下,無路可退之際,發現懸崖邊的一顆松樹上,有一根藤蔓垂下,於是他攀著這根藤蔓拼命向上爬,老虎在藤下麵虎視眈...
生命的意義是一個古老而宏大的主題,從普通人到心理學家、哲學家、科學家、各自靈修人士和宗教人士都在思考,都有各自的答案。本文並不想標新立異地推出自己的答案,只是簡單分析一下這些方法的特徵,尤其是東...
六根是指東方傳統文化中的“眼耳鼻舌身意”,是我們當前狀態以身體作為自己時,認識和瞭解世界的工具,是這個身體的功能。關閉六根就是坐上放下六根,不使用六根,做到“六根清淨”。這個過程也是擺脫當前狀態...
我們當前意識狀態的思維和行為是受潛意識支配的,更準確一點來說,這個身體和這種思維狀態的問題,是由潛意識散亂形成的。心物是一體的,在物質方面,道家的“大小周天”階段,利用微觀物質解決了潛意識散亂。...
要嚴格按照科學的規律進行實證。 實證如果不是建立在正知正見的基礎上,你往往是越精進,越快步如飛的誤入歧途,一定要注意這一點。一定要有一個牢固的觀念,實證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而不是為了...
古代一位修行人,年輕時到處參訪名師。見到名師後說:“心、佛,以及眾生,三者皆空,現象的直性是空,無聖、無凡、無施、無受、無善、無惡,一切皆空。”名師當即敲打年輕人的頭,年輕的禪修者忍痛說到:“你...
居士的實證都是從普通人開始的,都有一個從普通人向實證人轉變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家庭環境和生活、工作圈子對實證影響很大。人與人的每一次相互作用,即影響別人,更影響實證人自己。 蘊含的規律 ...
香味是物質的氣味特徵,古代有“聞香得道”一說,就是通過氣味的特徵實證的方法,由於這種法門比較生僻,也很難準確把握,覆蓋著一層神秘的面紗,所以一直不太普及。實證史上還有一些人證到一定層次後,能給周...
佛家的觀心 經典上說:能觀心者,究竟解脫。觀心是證入如來藏的根本方法,是佛家核心的實證方法,也是佛家區別於其他教派之所在。 在思維演變的過程中,從如來藏(思維根本狀態)出來,執著心力迭加...
打坐是練腿還是練心? 腿和心是一回事,不存在腿和心的分離,練腿就是在練心。如果知道物質就是心,打坐時你隨時都能讓自己在心上下功夫,就能把實證的重點放在心上,這樣就容易突破。 打坐腿疼怎麼...
全真派的修行祠閣延續著道家傳統,把修行場所建在高高的懸崖峭壁上,同樣是服務於實證。我們在生活中“恐高”時的心理反應,非常接近於定中“深懸細”的心境,所以,這種懸空場所非常有利於誘導出實證人深懸細...
關於丘處機大師說的戰睡魔的詩,從實證學來解讀會與常人的解讀有較大的不同。 “日中一食,歉而不飽”這一句,是飲食與實證結合的方法,而且只有實證到一定層次才能很自然的做到一天一食,甚至斷除飲食,...
CCTV有一部大型道教紀錄片《全真之路》,比較詳細的記錄了道家全真派的歷史。文化學者大部分是從純文化、考古的角度,來認識和講述全真派的修行故事。我們借這部紀錄片,從實證專業的角度來淺析全真派的實...
心物是一體的,證入潛意識專注狀態時,對應證入微觀物質。物質方面,高級物質改變低級物質,微觀物質能改變宏觀身體。思維方面,潛意識專注能改變意識層面的散亂程度。本文側重於從思維方面談專注改變生活。 ...
修行前輩們說“吾有大患,為吾有身”,是講身體對修行人是個很大的障礙。“得為人難”,“人身難得”,是講在充分認識人的身體後,掌握使用這個身體是非常有利於修行的。身體與其他事物一樣,利用不好就會成為...
我們當前只有“動”與“靜”這兩種狀態。有過入定經歷的人都知道,要想入定,必須首先進入“靜”的狀態,經過一個從動到靜的轉化過程,並以“靜”為基礎,準確把握靜的演變方向,才能繼續向更高級的思維狀態實...
因為古人生活簡單,民風純補,思維沒那麼複雜,所以古人就容易入靜,證入定中。正因為古人容易入靜,所以古人對低層次思維規律的研究就很少,比如散亂的規律、走神的規律、意識和潛意識的轉化規律等等。 ...
《法華經》中有個《火宅喻》的故事。從前,有一位富有的長者,住在一個很大的莊園裏,只有一道門可以進出這個莊園,裏面人丁興旺,樓亭房舍很多卻年久失修。有一天發生火災,大火在莊園裏蔓延,幼童們卻全然不...
欲界定是欲界的定,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儒家和道家的主要實證路線,欲界定從身體入手,沿著物質的演變發展來探索這個世界的本質。無論從實證的角度還是從應用的角度來評價,欲界定都具有偉大的意義。 從實證...
天眼是修行人證得的神通,道家稱之為“天目”、“天心”、“祖竅”、“玄關”等,《道德經》中有“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的描述,佛家經典中有更多豐富和詳盡的記錄。 六道中根據思維頻率和...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