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我們詳細談一下“觀音法門”和“念佛法門”。“觀音法門”和“念佛法門”是我們經常用的兩種修行的方法,對於這兩種方法我們要注意掌握其原理、操作要點和實證流程。
一、觀音法門
我們先說“觀音法門”,“觀音法門”是借助聲音進行實證的,是使用耳朵的聽覺功能進行實證的,因此我們首先要瞭解聲音和聽覺功能,要對聲音和聽覺功能有所認識。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正確的使用“觀音法門”進行實證。
首先我們說聲音的基本特徵:
聲音有幾大特徵,第一就是聲音具有一個最基本、最直觀的特徵,我們稱之為第一特徵,這個特徵我們大家都有所體會的。比如說你在打瞌睡的時候,你在很困倦的時候,你是不願意對外界產生反應的。這時候,你對外界的這些聲音,你只能知道最基本、最直觀的特徵,只知道它是一種聲音,知道這個聲音有生有滅,有生滅的變化,至於它是什麼內容你不知道。就像咱們說那個小學生聽老師講課一樣,他在打瞌睡的時候,只知道老師講課的聲音,知道這種聲音的生滅變化現象,但他不知道老師究竟講什麼,聲音的這個特徵就是聲音的最基本、最直觀的特徵。
聲音還有第二個特徵,就是聲音的生滅。聲音是一種運動現象,它是一種物質表現出來的一種特徵,有一個運動的過程,所以聲音的生滅變化是一個運動現象、運動的特徵。對於聲音的運動特徵的使用,我們既可以側重於它第一特徵,即生滅變化整個過程、整體現象,也可以側重於聲音的消亡。就像那個小學生聽老師講課一樣,他並不側重於某一個特徵,不側重於消亡。而觀音菩薩聽海潮音,他是注重於它的生滅變化現象,並不專門注意它的消亡,我們一定要瞭解這一點。側重於聲音的消亡就是側重於聲音的“無”,側重於物質現象的“無”這個特徵,將證入另一種思維狀態,我們後面還要談。
聲音的第三個特徵就是聲音帶給我們的覺受,聲音能夠帶給我們很多覺受。其中這些覺受主要分為兩大類,第一類就是美感,比如說我們聽到某種輕音樂,特別的美好,給我們形成一種靜的感覺,這就是一個美感;第二就是聲音的強度,比如聲音的亮,我們感覺到聲音很清亮。對這兩種覺受的體驗,將引導我們證入不同的狀態。對美感的體驗將引導我們證入靜,對聲音強度的體驗,將引導我們證入欲界定。聲音還有其他的覺受,比如說不美好的感覺,比如說那些噪音,那是引導我們證入散亂的。總之來說聲音的不同特徵將引導我們證入不同的狀態。
我們再需要瞭解聲音的第四個特徵,就是聲音的載體功能。聲音它作為一種傳播的工具,作為我們溝通的工具,我們給予聲音賦予了不同的內涵。比如說同樣一個聲音你可以給它賦予不同的內涵。我們說桌子,桌子這個東西我們漢語稱之為桌子,英語就不再稱之為這種聲音了,它把它賦予了用另一種聲音來表達。所以說不同的聲音它有不同的內涵,它作為一種載體的功能。如果我們體驗它的載體功能,體驗它的內涵,我們將證入另一種狀態。
從這裏我們看出,聲音具有很多的特徵。在實證中,我們要根據自己的實證目的,也就是你想證入哪種狀態,你就選擇聲音的某種特徵進行實證,而不能非常盲目的去使用聲音進行實證。那麼聲音的四大特徵在實證中具有不同功能,也就是我們要根據它的需要,根據我們實證的需要,我們要證入哪種狀態,我們就選擇某一個特徵進行觀察和體驗。
一般情況下分為四大類,一是觀察聲音的第一大特徵,就是側重於這種生滅變化,也可以說是無所側重。只知道聲音的這個變化就可以了,這種方法我們將住於思維本體,並進一步回歸思維根本狀態,也就是回歸如來藏。這一個就相當於我們剛才說的,觀音菩薩在聽海潮音的時候,他僅僅知道這種聲音的生滅變化,他不去體驗聲音的其他特徵,咱們說“生滅滅已”,“生滅滅已”就是生滅這種現象。一定是體驗生滅的整體的一種運動現象,而不能有所側重,不能側重於滅,如果側重於滅的話,就絕不可能證入思維本體,也絕不可能回歸如來藏的。這個我們一定要瞭解這一點,一定是側重於整體的運動變化現象,就是側重於生滅。
再一個我們看第二大類,就是觀察聲音的運動特徵。聲音有個運動過程,聲音運動特徵有一個“無”,如果我們側重於聲音的“無”,也就聲音消失了,海潮的聲音它消失了;聽老師講課的聲音,老師講著講著不講了,停頓了。側重於這個“無”,就像咱們觀呼吸一樣,聽呼吸的聲音,側重於呼吸的“無”,側重於“無”,我們將證入禪定,證入思維衍生狀態的高級狀態。
第三就是我們側重於聲音帶來的覺受,這樣要麼證入靜,要麼證入欲界定。如果你側重於聲音帶來的這種美好的感覺、美感,那麼你將證入靜;如果你側重於聲音的清明,這個聲音很亮,當你專注到一定程度,你覺得這聲音越來越強,越來越強,非常微小的聲音都能聽得到,比如說螞蟻打架的聲音都能聽得到的,那麼這樣我們就證入欲界定,這個我們要瞭解這一點。
第四就是側重於聲音的載體功能,也就是思維的內容,側重於思維內容,這樣我們將證入思維衍生狀態的過渡狀態和其他狀態。側重於思維內容也可以證入過渡狀態,比如思維內容是單一的,單一化的思維內容,我們也可以證入過渡狀態。但是如果這個思維內容是複雜的思維內容,我們將證入一般的邏輯思維狀態或走神的狀態。如果這些思維內容是帶有悲傷的情緒等等,我們可以證入更低的層次的。所以這就是根據聲音的幾大特徵我們證入一些狀態。
再一個我們要對聲音有所瞭解,我們用聲音進行實證是通過耳朵進行實證的,耳朵這個功能是和潛意識相應的。我們在睜眼看的時候,我們走在大街上眼睛到處亂看,如果這時候我們聽到一個很特殊的聲音,我們想瞭解這個聲音是什麼,這時候我們往往要目光下垂,要靜靜地去聽,你為什麼要靜靜的聽?因為靜是和潛意識相應的,是潛意識的一種表現形式,而耳朵正是與潛意識對應的。所以我們在使用耳朵功能的時候,一定要靜,這樣它才能夠發揮更好的作用,而不是像使用眼睛那樣,我們要努力的、專注的盯著看。使用耳朵功能要悄悄的專注,要靜靜的專注,這是耳朵的聽覺功能是和潛意識相應的。像這個圖片上這個女孩子在聽別人說話的聲音,她的眼睛是下垂的,她的目光不是緊緊的、炯炯有神的盯著,而是不怎麼使用眼睛,因為眼睛的功能是和選擇性注意相對應的,它是和有意識思維相緊密關聯的。所以我們使用耳朵的聽覺功能,就是使用潛意識進行實證的,有利於通過潛意識進行實證。
我們看“觀音法門”的操作要點和實證流程。通過“觀音法門”,我們將達到四個目的。一是住於思維本體,然後回歸如來藏;第二就是證入思維衍生狀態的高級狀態,也就是禪定的狀態;第三就是證入欲界定,就是思維衍生狀態的過渡狀態;第四就是證入思維衍生狀態的其他低級狀態,就是我們當前這種走神狀態或者鬼道狀態等等。也就是你通過聲音這個觀察對象去進行實證的時候,因為對這個觀察對象的不同特徵進行觀察,你將證入不同的狀態。
首先我們說住於思維本體,住於思維本體我們需要瞭解,我們的普遍性留意這種思維功能是和觀察對象的第一特徵相應的。如果想通過聲音的第一特徵進行實證,也就是想住於思維本體,我們必須使用普遍性留意這種思維功能,而絕不能使用選擇性注意這種思維功能。如果你使用選擇性注意這種思維功能,你將不可能發現聲音的第一特徵,你也不可能因此而住於思維本體。也就是說我們通過觀音法門去實證,觀世音菩薩去觀海潮音的時候,他用的是普遍性留意這種思維功能。普遍性留意就是似有似無、若即若離的去聽這個聲音,而不能夠高度專注的去聽。如果你高度專注的去聽,那麼這時候你將住於聲音的其他特徵,你將無法通過聲音住於思維本體。這一點和那個小學生一樣,那個小學生去聽老師講課的時候,他想知道老師講課的聲音的第一特徵、最基本最直觀的特徵,他就必須用普遍性留意這種思維功能,而不是高度的專注聽老師講課。如果他像其他學生一樣,睜大兩眼高度專注的聽老師講課,那麼他將知道老師講課聲音是什麼含義,知道老師講的是什麼意思,這樣他將無法通過聲音的第一特徵,住於他的那種內在的狀態。
我們平常說狹義觀音法門的時候,是指觀音菩薩觀海潮音,住於思維本體,然後回歸如來藏。但在咱們這裏講的觀音法門,是一個廣義的,通過聲音進行實證,所以觀音法門是通過聲音去實證。
狹義的“觀音法門”要通過了兩步去進行,觀海潮音通過兩步去進行實證,第一步就是首先要形成能夠持續發展的潛意識,也就是我們第一步,必須完成潛意識的穩定性,我們形成一種內在的這樣的境界。比如說你現在可以保持一種靜和打瞌睡都行,只要是一種內在的,內斂的狀態,而讓這種狀態保持一個連續的發展,一定是它連續的發展,體驗這種內在的美好。在體驗這種連續發展的過程中,這時候你對外界是不怎麼關注的,對外界的聲音你也能夠聽得到,但你用的是普遍性留意這種思維功能。就像小學生、就像觀音菩薩一樣,這時候他是不側重於外界聲音的,它是側重於對內在境界的體驗,也就是內在的潛意識狀態。讓這個潛意識狀態能夠連續發展,一定要讓潛意識連續穩定發展,處於一種內在的潛意識連續發展的狀態,這時候你對外界使用的是普遍性留意這種思維功能,當你使用普遍性留意這種思維功能的時候,很快你將在外界的聲音中找出一種聲音,其中一個聲音它對你影響最大。比如說觀音菩薩坐那個山洞裏面聽海潮音的時候,這個山洞裏面其實有很多聲音的,不僅僅有海潮音,還有螞蟻打架的聲音、蟋蟀的叫聲、蚊蟲的嚶嚶叫的聲音,還有其他小動物的聲音,但是為什麼就單獨聽到海潮音?這是因為他使用的是普遍性留意這種思維功能。普遍性留意這種思維功能很快將會發現周圍的這種聲音,哪種聲音對他的影響最大,也就是對他內在狀態的影響最大。比如說他住於靜的時候,哪種聲音對他的影響最大?這一點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打瞌睡的經驗,你在打瞌睡的時候體驗的最清楚。在打瞌睡的時候,周圍聲音多得不得了,你會很快就發現,某種聲音對你的干擾最大,因為這時候你使用的是普遍性功能,你很快就會發現這個觀察對象。發現這個觀察對象之後,由於這個觀察對象對你的影響最大,所以你能夠快速的對它形成專注。比如說觀音菩薩對海潮音快速的形成專注,但是由於這時候他用的是潛意識功能,用的是普遍性留意這種思維功能,所以這時候的專注它屬於潛意識專注。當然剛開始的潛意識專注它是一種低級的、比較幼稚的潛意識專注,那麼這時候他通過對聲音的觀察,借助這個聲音,聲音這時候是一個工具,借助這個工具它形成了專注。也就是說他對這個聲音的觀察慢慢、慢慢的培養起專注力,高度專注的專注力,這就形成了潛意識專注,就證入了思維本體狀態,然後在一定外因作用下,很快就回歸如來藏,這就是整個的實證過程。
當然這時候,對聲音的體驗,是側重於聲音的生滅變化過程、整體的過程,而絕不會故意去選擇那個聲音熄滅的那個狀態、消亡的那個狀態。如果他側重於消亡,側重於聲音的“無”,那就麻煩了,那就證入了一個一般的禪定狀態。所以這裏我們一定要注意,這整個實證過程中的操作要點,如果操作要點掌握不好,你將無法準確的住於思維本體,無法準確無誤地回歸如來藏。
在這裏最關鍵的一點,就是要始終保持住於內在的狀態,不側重於外界的境界,即使最後發展到你能夠專注的體驗到外界的聲音生滅的變化過程的時候,仍然是住於思維本體的,僅僅瞭解它的生滅,有這個東西,這個東西的生滅變化,僅此而已,而絕不去體驗這個聲音是什麼。也就是說最終證到思維本體的時候,你只知道這個海潮音,有這個聲音,這個聲音在變化的,至於它是什麼聲音不知道,並不知道這時候是海潮音。如果你要思考它是什麼聲音?哦原來是海潮音,那你就脫離了思維本體,那就無法再住於思維本體。所以我們最終就住於這個生滅的現象,當這個生滅的現象在外因作用下被破除的時候,也就是“生滅滅已”,也就是這個生滅的現象消滅了,我們一定要看經典上這句話是最關鍵的,“生滅滅已”,也就是我們在觀海潮音的時候,我們住於生滅的這個特徵,有生有滅這個生滅現象,並不側重於生也不側重於滅,這就是最關鍵的。
接下來我們看證入思維衍生狀態的高級狀態,也就是禪定。聲音是一個連續運動的過程,它是一個物質運動的過程,物質的某一個特定的連續運動的過程。當我們唯一的安住於對聲音的體驗時候,也就是這時候我們不再思考別的事情了,你唯一的專注的安住於對聲音的體驗,這時候聲音這個觀察對象變成了你的思維內容。我們說我們當前的這種思維是一個相續性思維,當這個聲音變成你的思維內容的時候,如果這時候你側重於聲音的消滅(也就是聲音的消亡)。剛才咱們看住於思維本體,觀音菩薩在觀海潮音的時候,並不側重於消滅,而僅僅瞭解它的整體的生滅現象,那麼在這個地方就不一樣了,這個地方你側重於消亡。也就是你覺得這個聲音干擾你了,你不想讓它干擾你,你想體驗它的消亡的過程,這就麻煩了,體驗它的消亡將住於思維內容,為什麼?因為它的消亡代表了一點就是,相續性思維被斬斷了,相續性思維一旦被斬斷,你將住於高級的禪定,證入禪定中,所以這裏就是僅僅差了一點點,有所側重。
證入禪定的這種方法,通過聲音證入禪定,它的操作要點和難點在哪里?在實證中這種操作要點和難點,首先要使潛意識連續發展,也就是我們必須使潛意識連續發展。像那個小學生一樣,通過這個聲音去實證的話,那他必須保持潛意識連續發展。要麼你住於靜,要麼你住於打瞌睡,打瞌睡和靜非常的穩定。穩定之後,你再悄悄的轉而去體驗外界的聲音,通過體驗這個聲音並側重於體驗聲音的生滅,消亡的狀態。聲音的“無”,側重於它的“無”也就是由內逐漸轉向外,這一點是最關鍵的,先保持內在的這種穩定性,整個觀音法門都是這樣的,如果你做不到這一點你就談不上去實證了。
由內逐漸轉向外,把側重點放在外,剛才那個住於思維本體並不是側重點放在外的,他還是注意內在的這種狀態的。僅僅通過借助外在的境界,完成了一個專注,而這種專注最終實現是專注的住於思維本體,而不是專注的住於思維內容。而在這裏就不一樣,它是專注的住於思維內容,住於觀察對象,住於觀察對象的哪個特徵?住於觀察對象的“無”這個特徵,也就是聲音的消亡這個特徵,他安住於聲音的消亡,自然就斬斷了思維的相續性,然後就證入了禪定中。這就是通過聲音的斷裂,斬斷相續性思維從而證入禪定狀態,因為禪定狀態是斬斷相續性思維的,是斬斷念頭的相續性的。
我們看這個實證的流程,實證流程咱們剛才其實已經談了,第一步先保證潛意識的連續發展,你必須讓這個靜很穩定,讓你的打瞌睡狀態很穩定,這時候你再去觀察外界的境界,然後再逐步的轉向對聲音的專注並側重於聲音的消亡,一定要有所側重,這樣你就住於禪定狀態了,進入禪定中了。
我們看第三,證入過渡狀態,過渡狀態就是欲界定。在這裏,由於我們是體驗聲音的其他特徵,我們連靜也討論了,它的原理是什麼?它的原理就是觀察和體驗聲音給我們帶來的覺受,也就是你想證入欲界定,證入過渡狀態你就必須體驗覺受。這個體驗覺受往往包括兩方面,一是美感,二是聲強,美感就得到了靜,當然這個靜不屬於欲界定的,是清明的靜。靜分為很多層次的,高級的靜它是接近欲界定的。因為在高級的靜中,基本接近於開天目,他能見到非常美好的境界,只是不見光而已。因為光是和專注相應的,真正的欲界定是一種專注的靜,它是帶有專注的靜,而不是單純的靜。如果側重於這種聲音的強度,聲音很強很亮,越來越強,這時候將進入過渡狀態。你將聽到非常微弱的聲音,螞蟻在打架,這些聲音聽得很清,呼吸的聲音,氣流從氣管裏面通過時的摩擦音,非常非常強的這種摩擦音,你都能聽得清清楚楚,這就是你側重於聲強,側重於聲音強度的這個特徵了,你將證入欲界定。
證入欲界定和前面那個靜,他們僅僅只是程度的不同和側重點不同而已,一切禪定都必須首先經歷靜這個階段,你不可能在跟別人打架的過程中證入禪定的,我們要瞭解這一點。
那麼證入欲界定的其他低級狀態,也就是聲音是一種載體,這時候你體驗這個載體。比如說小學生剛開始體驗老師的講課聲音,逐漸逐漸他不打瞌睡了,他開始聽老師講話聲音了,老師在講什麼,他就聽這個載體、聲音帶給他的資訊,這時候他將進入我們平時的狀態。一般人體驗聲音的那些悲傷的情緒啊,或者聲音帶給你其他暗示啊等等,你將進入走神狀態。總之來說你如果是體驗聲音的載體,把聲音當作一種載體去體驗的話,那麼你將證入我們當前這種狀態或更低的狀態。
二、念佛法門
接下來我們看“念佛法門”,念佛是借助體內的音聲系統進行實證的。首先我們要瞭解認識體內的音聲系統,我們每個人的體內潛意識深處都有一個音聲系統,也就是我們在心中不停地說,不停地說,雖然你嘴上不說,你一個人經常坐在那裏,但你心中是在不停地說話的,這是體內有一個音聲系統。這個音聲系統,由於我們在平時當前這種思維狀態,它是處於一種潛意識的散亂狀態,也就是潛意識散亂的音聲系統。
所謂的念佛,就是把潛意識散亂的音聲系統,把它改造過來,把它改造成一種念佛的聲音,不再去想別的事情,不再是雜亂,不再是散亂。所以我們從這裏就可以看得到,第一步我們的實證必須先用嘴巴去念,嘴巴念之後,讓它形成心中念,形成心中念之後,雖然你不再念了,你主觀上不再去念了,剛才你是主觀上去念的,你主動去培養這個過程的,培養潛意識的,如果有意識經過訓練,形成習慣之後會形成潛意識的。念佛形成習慣之後,你會在心中不停地念,雖然你不專門的去念,但是你覺得心中還在念,因為聽到心中好像有一個聲音在念,那麼這就是潛意識的音聲系統已經形成了。潛意識的念佛的音聲系統已經形成了,也就是這個潛意識本來是散亂的,心中不停地說,說亂七八糟的,潛意識的散亂,這時候就完全的變成了潛意識的念佛,不再是去想別的事情了,只有這個念佛的聲音。這個念佛的聲音不停的泛出來,你總能夠好像聽到耳邊有人在念佛一樣,其實是心中在念佛,這是第一個階段,這就是第一個階段潛意識念佛系統開始形成。
形成到了第二階段,就是你不能再念了,這時候你就要聽,聽這個聲音,聽這個體內念佛的聲音,這就轉為“耳根圓通法門”了。觀這個聲音,你就專注地聽就行,由念到聽,聽是用潛意識的,這樣你借助心中的這個念佛的聲音,你將逐漸逐漸形成潛意識專注。我們說一心不亂,然後就證入了一個高級的狀態。
這就是我們一定要注意,念佛法門一定分為兩步去走,第一步就是你有意識的去念,專門的念,慢慢形成和改造心中的潛意識系統。當你能夠聽到自己心中不停念的時候,不由自主在念的時候,那說明潛意識的音聲系統逐漸形成了。它形成之後,你將進入第二步,就是聽。你不要再用嘴巴去念,你用嘴巴去念的時候,你就是在使用身體,而身體是和相續性思維相對應的,你只要去使用身體去念佛,你將永遠不可能成功,因為什麼?理論上要明白它,身體是和相續性思維相對應的,因為心物是一體的。所以到了第二步,必須用聽的功夫,用聽的工夫你才能夠真正的念佛成功,這就是念佛的兩個階段。
我們要對“觀音法門”和“念佛法”比較一下,進行一個深入的瞭解,二者的特徵都是借助聲音進行實證的,聲音是貫穿所有思維狀態的一個特徵,因此我們借助這個特徵進行實證,將能證入不同的狀態。
“念佛法門”是在進入第二階段,進入聽的狀態之後,就變成了“觀音法門”,就變成了通過耳根去實證的。二者的不同之處就在於,“觀音法門”是側重於外在的聲音,他選擇的觀察對象是外在的。比如觀音菩薩選擇海潮音,那個小學生選擇老師的聲音,也就是它側重於外在的,在外界找了一個聲音,在外界找了一個聲音作為工具進行實證。而念佛法門,是主動的側重於內在音聲系統,是內在的音聲系統的使用,這是二者的不同,他們不同之處僅此而已。
總之來說,由於潛意識對聲音是非常敏感的,因此我們借助對聲音去進行觀察,有利於形成潛意識,有利於潛意識專注。潛意識專注就是我們平時說的欲界定、禪定、如來藏等等。
“潛意識專注”要對這個名詞進行瞭解,它是相對於我們現在這個“有意識專注”而言的,排除了“有意識專注”,剩下的就是“潛意識專注”,剩下的一切專注都是潛意識專注。所以潛意識的專注包括欲界定的專注、禪定中的專注、如來藏的專注它統統都屬於潛意識的專注。也就是借助音聲系統,借助聲音容易形成潛意識專注,因此我們要高度的重視觀音法門和念佛法門。另一方面,我們要對潛意識的運作規律要瞭解,潛意識是按照暗示去進行運作的,因此我們必須瞭解原理,另一方面潛意識無法辨別真假正誤的,你給它一個錯誤的暗示,它就按著錯誤的暗示去運作。
所以我們對於“觀音法門”和“念佛法門”一定要瞭解原理,原理瞭解之後,潛意識將獲得正確的暗示,然後就按著這個正確的暗示自動的進行運作,潛意識的運作規律是自動化的,完全自動的運作的,只要你能夠給它一個正確的暗示,它就朝著正確的方向去發展,這樣我們就能夠輕輕鬆松的成功。如果在原理上你稍稍有所不注意,你搞得不是很清,你在觀察過程中有所側重,比如說側重於外界聲音的那個滅,消滅的過程,甚至無聲音的那個狀態,這樣你將無法住於思維本體,無法回歸如來藏。
所以總之來說,對於“觀音法門”和“念佛法門”一定要瞭解它們的實質是什麼?要掌握它們的基本原理,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準確無誤地使用“觀音法門”和“念佛法門”進行實證,我們的實證將有準確的把握性,也能夠快速的進行實證,咱們今天就簡單的介紹到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