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參話頭”並觀心

“參話頭”,人們往往把它狹義為參“念佛的是誰”,然後邊念佛號邊想念佛的是誰,或者念後再思考這是誰,這不是參話頭,而是參話尾。對四念處熟悉的修行者會有這樣一個體會,那就是我們做任何事,都要首先起念。我們的念頭也是這樣,當你觀念頭(話頭)的時候,先有要觀的作意,如果沒有這個要觀的作意,你是根本不可能觀到念頭的,你將跟著感覺走神。所以,真正的“參話頭”,是看念頭產生前的那個狀態,那個暫時無念清明的狀態。如果能持之以恆的參話頭,你會使自己證入念頭暫時不產生的心一境性,這僅僅是禪定的心一境性,還遠遠不是如來藏。

觀心,人們往往理解為觀念頭,也就是注意念頭的產生,不迎不隨,使自己處於那種無念的清明狀態,這其實不是觀心,而是止心。在佛教“止觀”學裏,“止”的目的是為了得定,“觀”的目的是為了生慧,這就是“止以得定,觀以生慧”。因此從結果來看,人們平常的觀心其實是止心,只能得到無念清明的心一境性,禪定狀態,而不會生慧。

觀心究竟是什麼?妄心本無,故不需要觀,因此只能是觀真心。而真心其實是無觀的,因為真心是一種自在狀態,不攀緣,不可能自觀自。因此,只能是用妄心來培養自己的大悲心(相似),借假修真,從而與真正的大悲心也就是我們的真心相應,從而證入如來藏。也就是說,真正的觀心是時刻讓自己處於一種深深地悲心狀態,用大悲心去衣食住行、行住坐臥,用大悲心去待人接物,隨時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大悲心上,而不是所緣境上。因此,時刻檢查自己是不是處於大悲心狀態才是真正的觀心,因為大悲心能生慧,這就是“觀以生慧”。

一個人如果真正證入如來藏,他會發現,其實證入如來藏非常簡單,根本不需要那樣辛苦地去坐,只要有恰到好處的、合適的、淩厲的教學手段,就可以讓你一下子證入如來藏,這就是祖師禪的偉大之處。

由此可見,今天禪宗的“參話頭”,觀“念佛的是誰”,其實根本不是原汁原味的禪宗,而是按部就班的如來禪,走的是因定生慧的道路。這也是今天禪宗師資力量缺乏所導致的。

禪宗的大德,往往會用獅吼棒喝等手段讓你一下子斷掉思維的相續和分別執著,從而證入如來藏,很顯然這是在“破妄”。而佛陀在《心地觀經》告訴我們的“觀心”法門,是在“立真”。一破一立,讓不同根基的學子從不同的途徑證入如來藏,最後達到“真不立,妄本空”、“不斷妄想不求真”的任運騰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