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論放鬆
社會上絕大多數人,往往會因為紛繁複雜的生活而無法使自己處於一個相對平靜的心境,這就需要在思維科學的實證中,首先要進行放鬆。然而大多數人在聽到放鬆這兩個字的時候,不由自主會在以下兩方面進行這樣的放鬆:
1、心。讓思維處於失去作用狀態,心處於信馬由韁、閒庭信步的靜境中;
2、身。身體所有的肌肉群同樣處於失去作用狀態;
這種放鬆屬於催眠的放鬆,在這種狀態下,心很快處於催眠的細昏沉中,不會對任何特定的、固定的思維對象形成持續的專注。在這種狀態下,覺知力不強,完全受境界的擺佈,沒有自主性,屬於夢境。
很顯然,這種催眠術的放鬆,並不是思維科學實證中所需要的放鬆。這種放鬆直接導致昏沉的產生。那麼,思維科學實證中的放鬆應該是怎樣的呢?它應該是建立在專注基礎上的放鬆。事實上,只有建立在專注基礎上的放鬆才是真正的放鬆。
建立在專注基礎上的放鬆,這好像是一件矛盾的事情,其實不是這樣。我們身體的肌肉群,有的負責運動,有的強化邏輯思維,是進行邏輯思維時需要調動的肌肉群。這些強化邏輯思維的肌肉群,是我們放鬆的對象。因為邏輯思維是我們現在這種思維狀態所特有的。我們的任務是回歸思維的根本狀態,因此必須放棄邏輯思維,當然包括放棄這些強化邏輯思維的肌肉群,讓這些強化邏輯思維的肌肉群完全失去作用,比如眉頭等處的肌肉群的放鬆。而那些主管運動的肌肉群,比如腰部等處的肌肉群,則沒必要放鬆。這些地方的肌肉群處於作用狀態,反而有助於思維的專注。很顯然,在這裏思維並不是完全失去作用,處於催眠狀態,而是不進行邏輯運行,但處於專注中。如果和上面催眠術的放鬆做對照,你會發現:
1、心。處於專注中,但放棄了邏輯思維;
2、身。僅僅放鬆那些強化邏輯思維的肌肉群;
經過對照,很容易發現二者之間的區別。尤其重要的是,隨著專注的持續,執著心消失,思維會放棄對身體的執著,完全失去身體的感覺,從而讓身體處於真正的放鬆狀態。因此,只有建立在專注基礎上的放鬆,才是真正的放鬆。
二、論專注
專注,是我們思維的一個特徵。由於我們的思維分為根本狀態和衍生狀態,因此我們的專注也就自然的分為:
(1)思維根本狀態中的專注:
在思維的根本狀態,我們的專注建立在大悲心的基礎上,而且是對任何事物的平等無分別的專注,是對任何事物的心物一體的專注;
(2)思維衍生狀態中的專注:
在思維的衍生狀態,我們的專注建立在執著心的基礎上,因為此時的心具有獵奇心理,它只對感興趣的事物形成專注,只對感興趣的事物形成心物一體的專注,比如身體等;而對那些不感興趣的事物則無法形成專注,處於心物對立的狀態;
很顯然,在思維科學的實證中,如果希望在現在這種思維狀態下儘快形成專注,就必須充分利用心的執著的特點。這個說法貌似令人驚訝,其實不然,我們現在的執著心起碼有以下兩個好處:
1、讓你儘快形成專注;
2、讓你具足覺知力,擺脫細昏沉;
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如果善加利用,心的執著能帶領我們很快進入高層次思維狀態。這一點尤其表現在觀察對象的設置上。我們對觀察對象的設置要求做到以下幾點:
1、觀察對象能夠引起興趣;
2、觀察對象能夠引發柔軟心;
3、觀察對象不容易引發邏輯思維;
很顯然,設置感興趣的觀察對象是能否儘快形成專注的關鍵。當心能夠很快形成專注,自然就不會走神,心就會漸漸進入平靜中。在這種平靜的心境下,我們往往能夠輕鬆的對觀察對象形成持久的專注。當持久的專注形成後,心的執著自然會悄然退失。當心的執著悄然退失,而心仍然保持持續專注的狀態時,我們就進入了思維的另一種狀態,也就是定。你可以看得到,利用執著心形成專注,從而進入定中,它要經過以下幾個階段:
對感興趣的觀察對象形成專注------------在專注中讓心回歸平靜-----------在平靜的心境下使專注持久-------------隨著專注的持久,執著心悄然消退-----------進入定中
我們的學員在實證中,已經能夠非常純熟地應用這種方法,並在短時間內紛紛突破,達到一個高層次的思維狀態,這是非常不容易的、極為難得的寶貴經驗和體驗。社會上絕大多數人都是非專業人士,紛繁複雜的生活往往使他們心緒煩亂,難以對固定的觀察對象形成持久的專注。當這種實證方法大規模推廣後,人們勢必會通過練習從而比較輕鬆地在身和心兩方面達到前所未有的健康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