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慢性疾病,我們首先要確定到底什麼是疾病。首先,我們目前生活的這種狀態本身就是存在問題的,為什麼我們覺察不到呢?因為普通人存在著這樣的從眾心理:如果大家都具有某種問題,那麼這個“某種問題”就不是問題。如果大家都長著三只眼睛,那麼我們就會認為長三只眼睛是對的,而長著兩只眼睛的人是有問題的。其次,依靠主觀感覺和現有儀器作為確診疾病的依據也是錯誤的,因為我們當下的這種狀態是局限的,用有問題的狀態去判斷問題,就像讓精神病病人去研究精神病一樣,自然無法確保最終結果的正確性。
所以什麼是疾病?疾病是因對比而來的,和“正常狀態”進行對照而產生的,正因為我們認為身體的不舒服,比如疼痛、噁心、拉肚子和“正常狀態”不同,所以在當前狀態下,我們就定義它為疾病。慢性疾病,就是長期存在著和“正常狀態”不同的症狀,比如糖尿病、高血壓,就被定義為慢性疾病。
生病時醫生通常會告訴我們要多休息,多睡覺,因為通過睡覺能夠恢復一定的精力,還具有一定的療愈作用。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睡覺是一種昏沉的靜,能使身體得到一定的恢復,所以睡覺就有一定的治病的能力。但得了慢性疾病,想要通過睡眠來恢復基本是不可能的,為什麼?因為“昏沉的靜”是我們運作生活瑣事而形成的,因此這種靜從思維內容方面來講是一種“散亂的靜”。這種由散亂而形成的靜與我們在工作中的“動”實則非常相似,唯一的區別是工作中的事情往往比較重要、比較複雜。
正是由於這種靜和我們工作中的“動”並沒有本質區別,因此這種靜並不能使我們得到充分的休息,並不能使我們疲倦的身心得到根本恢復,結果導致我們從睡眠出來後並不會感到神清氣爽、身輕如燕,很多人醒來依然感到身體困乏,頭腦不十分清醒。所以,隨著年齡的增大,隨著工作和生活的複雜化,我們的心會越來越散亂,越來越昏沉,消耗的能量也隨之越來越大,於是疾病悄無聲息地尾隨而至。與兒童時期相比,我們會發現隨著年齡的增大,疾病越來越多,越來越複雜。
與睡眠這種“昏沉的靜”相反,我們還可以運作另一種“清明的靜”。“清明的靜”是運作特殊思維內容而形成的一種靜,與“昏沉的靜”不同之處在於:“清明的靜”所運作的思維內容雖然也具有一定邏輯性,但其邏輯性不是非常強。更重要的是這種 “靜”所運作的思維內容往往是我們比較喜歡的,而且能夠給我們帶來清靜美好體驗的事情,比如繪畫、書法等。由於“清明的靜”所運作的思維內容能夠給我們帶來清靜美好體驗,因此它能夠引導我們進入清靜美好的狀態。使我們能夠得到較為充分的休息,這樣就能保持健康,有利於慢性疾病的治療。
還有一種靜,是“專注的靜”。“專注的靜”是我們的思維處於置心一處的狀態,這種狀態下我們所運作的思維內容不具有邏輯性。比如:當我們專注地沉浸在對慢動作的觀想中的時候,在這種狀態我們將完全喪失身體覺受,完全不使用身體,這對我們的健康來說至關重要。因為從根本上講,疾病就是因為我們不會科學使用身體導致的。我們的身體就像一顆小樹,如果我們像小孩子那樣整天搖動它,在它上面攀爬,那它一定會枯萎生病。反過來,如果我們完全不干涉它,不使用它,那麼它將得到恢復,逐漸長成棟樑之才。所以如果我們能夠完全不使用身體,使身體獲得真正的休養生息,這樣身體上的各種疾病將逐漸消失得無影無蹤,我們將能夠從根本上徹底解決健康問題。
那麼,如何才能獲得“專注的靜”呢?在日常生活中肯定是無法達到的,日常生活中,我們不是散亂、昏沉,就是走神。必須通過一定的訓練,掌握一定的理論後,通過打坐等實證方法,才能證到“專注的靜”,療愈身心,活出美好。